石馬兜
石馬兜之所以被稱為雨巷,我想是因為它有一條悠長悠長的曾經(jīng)叫做皆春街的巷子,連接了前街與后街,福安市穆陽鎮(zhèn)沒有哪一條巷比它更長、更像一條直線。逼仄的巷道如同甬道,兩邊列店,望衡對宇,檐角相接。這里的天空是一線天光,而雨季則是戴望舒筆下的雨巷,“雨巷”似乎就是石馬兜的名片。大凡人們對雨巷的感覺,也許是基于一種文學(xué)意象,想到的大概是撐一把油紙傘,在雨中彷徨又彷徨,希望飄來一位與丁香一般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古老的巷子,不變的天空,多雨的季節(jié),與現(xiàn)代的浪漫邂逅故事,充滿詩意的雨巷令人有著無限的遐思。
早在明朝初年,隆崗祠房祖的父親祿四公就砌了一條石子路,這就是雨巷的雛形。這條路的初始作用,我想應(yīng)該是通往溪邊渡頭以及三清觀,直到明朝萬歷年間,繆氏修建了五門,從皆春門到南薰門這一段正式成為一條街——皆春街。同時開辟的前街與皆春街在南薰門外交匯,前街兩邊店鋪林立,可見當(dāng)時石馬兜一帶已經(jīng)很繁榮。
正北的皆春門是用大石頭砌造的,屏墻上有州守鄭瑄的題字“敦睦遺風(fēng)”,民國時期拆除了。從皆春門到南薰門,你可以花上半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不過,這只是從前的距離,而從前的路面,一律的鵝卵石路,锃亮光滑。遍布周遭的迷宮般的小巷小弄,也不例外,有的地方石子還排列成各種圖案?,F(xiàn)今的雨巷,它被定義得更長,水泥路面從衛(wèi)生院鋪蓋到前街乃至穆水溪畔——曾經(jīng)的曠野地帶,繆氏五門的皆春門與南薰門早已不復(fù)存在。
游走于石馬兜的大小巷弄,仿佛進(jìn)入另一個獨立世界,一種舊日的時光,時間似乎也放慢了腳步,與外界的喧囂有所不同,這里的一切恬靜安然而從容不迫。與大多數(shù)江南小鎮(zhèn)一樣,即便沒有豐繁的歷史,安逸超然的生活狀態(tài),也是值得羨慕體味的。
在前街與后街之間,青磚黑瓦黃墻,石馬兜的民居顯得有點破舊不堪,但它是有內(nèi)涵的,卻又絕不張揚,任時光的雕刻機(jī)在這里雕來琢去。隨著時代的變遷,群體的記憶也許不那么清晰,或者有意無意地忘卻,一垛頹圮的青磚墻壁,一片斑駁的灰塑門匾,隱隱透露出曾經(jīng)有過的輝煌與榮耀。從五家眾到紅門樓,從黑門樓到隆崗祠,從饅頭弄到坊坪,從天主教堂到羅灑修院,歷史的厚重與孑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再豐繁的歷史也無法避免時光洪流的沖刷。石馬兜無言地座落在那里,訴說著穆陽歷史長河中的那些如煙往事。□ 高 翔 文/圖
責(zé)任編輯:陳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