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湖柳/一方捐銀碑 百年生態(tài)林
林氏宗祠
立于祠堂邊上的捐銀碑
屏南前塘村祖祖輩輩流傳一則自施“苦肉計”的逸事,讓人印象深刻。故事里說,族里幾百年前約定不能濫伐村中風水林,但是總有一些人犯禁,族長干脆自己當了回導演:臘月的某一天,大家張羅著過年,他則授意自家的傭工,偷偷從殿后林中砍了根小樹,說是要做燈籠鉤,又不經(jīng)意讓人撞見。這時族長出了面,自食其言,按族規(guī)自罰一口大豬請全村啖食。自此,村中再無他人敢以身試法了。
我當時聽的時候不以為然,心里想:姓林的,當然忌諱林木被砍伐啦!
但是,去年的一趟前塘鄉(xiāng)村之行,改變了原先的看法,原來,那些關于歷史文化積淀、宗族血緣關系等等厚重的感染力,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深刻感受得到。
時維初夏,前往熙嶺鄉(xiāng)前塘村。一路上只見山巒疊翠,松竹茂盛,只覺爽風撲面,空氣清新甜潤,心情無不為那一坡坡、一層層的碧綠所感染。
到了村里,踏上光滑的青石板路,穿行在灰墻斑駁的老街巷,微風細雨滋潤著這個曾經(jīng)人煙鼎盛、如今只有數(shù)百人留守的古老村落,這時的情境,最適合訪古了。
祠堂前的“捐銀碑”
前塘古村,林氏先祖至少于元朝延祐年間遷至此地,前塘當時舊稱“錢地”。明代在村中建林氏宗祠。
我們?nèi)タ戳质献陟舻臅r候,這方村民口中所謂的“捐銀碑”,像一枚厚重印章,鏨刻在宗祠大門邊的左首。碑長近兩米,寬則與視覺相諧,既沒有軒昂華麗的外表,也非出自大師名家之手,歲月磨去了它的棱角,歷史賦予它蒼老的面容。如果不仔細辨認,它就是一塊普通的迎客石,也許是大眾捐款建宗祠的功德碑。但細細端詳,它斑駁的劃痕,似乎又像一名老者展示著宗族賦予的權威。其碑文曰:“三才公派下樂捐公用置買俗叫池尾栽培恩樹保護,玄竊前塘悠久,芳名載碑記:有檜、方健各捐銀貳拾兩,有眾、有蓬各捐拾柒兩伍錢……”其下,最少的捐壹錢,有兩戶題園數(shù)丘、池尾田壹丘不等,細數(shù)之下,共計九十三人,捐銀近二百兩。
哦,是一塊倡議植樹造林的碑。落款時間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百多年前,人們就提出植樹造林的概念了,確實值得探究。
碑文說的是:這個村的林氏子孫動員起來,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如果剛巧有地塊在這里的,就捐出地塊,共同營建村莊水尾的這一塊林地。
村中提及往事,不免唏噓,他們說,之所以倡議植樹造林,是因為有著一次慘痛的教訓:乾隆丁酉年冬,前塘山中虎患嚴重,夜間竄至村中覓食,牲畜慘遭劫掠,甚至出現(xiàn)惡虎傷人事件,惹得人心惶惶,情急之下,有人干脆一把火將藏匿老虎有密林燒掉,自此林木盡毀,風水受損。又因為村莊的選址高出了水尾坡地,每有刮風下雨,人們的房屋必受到影響,特別是刮臺風的時候,從水尾谷地竄出來的大風,屢屢吹走人家屋頂上的瓦片,甚至屋倒墻歪,而傾注下來的雨水又瞬間形成山洪,將水尾坡地沖刷得更加陡峭。于是,在族中威望頗高的林有檜提出了植樹造林的想法,飽受其苦的族人紛紛贊同,很快,在全村人的努力下,籌足了款項,造碑立于祠堂,以表旌彰。
這塊林地,主要種植恩樹(柳杉)等,最初是作為防風林而不是風水林來種植的。寒來暑往,生命的輪回延續(xù)著單調(diào)的歲月,光陰之塵靜靜地飄落在寂靜的曠野上,積土成壤,林木就這樣長著,慢慢生長。植木成林后,它們發(fā)揮了抵御颶風、保持水土、保護水源的作用,在村莊周圍形成了一個小規(guī)模的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其免受山區(qū)常見的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侵襲。村莊逐漸恢復了元氣,一時書香四溢,文人輩出。而流傳久遠的家族故事,這些故事不斷地積淀下來,更增添了這樹林的神秘色彩和情趣。一旦它長成風水林,它就鐘靈毓秀,聚斂財氣,繁衍人丁,庇蔭后人,它的身上凝結著風霜雨露,它就在傳說中被賦予種種的神秘與禁忌的色彩,從而也可以蔭庇自己不再受戕害。
家譜記載的前賢往事
祠堂是宗親交流的固定場所,而留存在村中的家譜,則是流動的親情血緣交匯了,我們在《西河林氏族譜》看到了前文所說的這段逸事,《有檜公三世行實傳贊》:“國有賢正之臣,則國治,里有公正之長,則里仁。吾鄉(xiāng)有檜公,高朋公之子也,正直剛方。……此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者也。生平事跡,不克勝錄,姑舉一二以示后人:苦四圍蔭樹難于留麓,心生一計,暗囑傭工故犯,自行報眾,情愿罰豬一牽。由是禁令始行。無有盜伐者。……”
故事中的主人公林有檜,是前塘林氏的第十八代,功名有成,兒孫滿堂,自從施了“苦肉計”之后,宗族里的人守護風水林的傳統(tǒng)代代相傳,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村民們從不敢砍伐風水林的樹木。即使是在“文革”時期也沒遭到毀壞。到了后來,“隨山之高下曲直,皆有木矣。逾數(shù)年,木長茂,望之蔚然成林,既之森然成列。”按風水學建的“上湖搖漾,以制火星”,下湖,也就是這片風水林所在,從村邊延至下碓橋、殿后林等眾山“則群流交注,以匯財源,兼以古木千章,干霄蔽日,內(nèi)容既壯觀瞻而外容。”據(jù)統(tǒng)計,目前這片森林面積達三、五千畝。
當然,鄉(xiāng)親們?yōu)榇艘沧隽瞬簧倏酥坪团?,?jù)乾隆五年《屏南縣志》,其時前塘村已有人煙五十戶,按人口自然繁衍進度測算,到了道光年間,則人口更盛,而在當時純粹靠砍柴生火的村民來說,禁止砍伐近處林木,意味著他們要趕到更遠的地方砍柴,增加了多少的人工成本,而正是這個守護風水林的傳統(tǒng),使得村民世代尊崇家風祖訓,遵守村規(guī)民約,風水林得以保存完好。
前塘村文化底蘊深厚,清朝時已名列屏南四大書鄉(xiāng),這里出的讀書人蔚然成林,也許是這些風水林中的老樹,為他們撐起過“青羅傘”,伴隨走上讀書致之道罷。如今,腳踏前塘之地,瞻仰古碑,拜讀家譜,不由得為林氏族人那領風氣之先的綠化家園、綠化山川的環(huán)保理念所嘆服,這種情懷,正如林氏先人在《祠堂記》中寫的:“讀嚴子陵祠堂記有曰: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然古人往矣,流風宛在,足動遐思。吾祖創(chuàng)業(yè)斯祠,馨香俎豆,其豐功偉績,足與先生之風永垂不沒。”
責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