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百年福海關的歷史圖說
圖一:福海關關署及海關職員的合影。攝于1908年
圖二:福海關幫辦公館。攝于1908年
圖三:福海關稅務司公館。攝于1908年
圖四:1940年7月21日,日軍襲擊三都島照片。
說起三都澳,不能不提福海關。1898年,在西方列強侵略下,為償還外債,清政府總理衙門提議自開三都澳為商埠“振興商務,擴充利源”,得到光緒帝認可。1899年5月8日,閩浙總督許應骙飭委鑲紅旗協(xié)領明玉,會同稅務司前往三都澳正式開關。三都澳成為福建省最早的自開商埠,也是中國近代最早的自開商埠,同時設立福海關,是繼閩海關、廈海關之后福建省設立的第三個海關。福海關幾經(jīng)沿革,歷經(jīng)晚清、民國、共和國,見證了三都澳開埠近半個世紀的發(fā)展與繁榮、落幕與退場。
筆者通過網(wǎng)絡、圖書刊物等多方搜尋,覓得若干珍貴的福海關老照片等資料,其中多份資料為首次公諸于眾,從中可以一瞥福海關及三都澳商埠的興衰。
圖一至圖三攝于1908年,出自于大名鼎鼎的清海關總稅務司羅伯特·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所收藏的相冊,現(xiàn)藏于赫德的母校——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圖書館。
羅伯特·赫德,英國人,1854年來華,1861年至1911年間擔任清海關總稅務司。1898年,三都澳籌備開埠時,赫德也表示贊成,認為三都澳“似能作為與沿海各口來往貿(mào)易之區(qū)”。
這幾張照片展現(xiàn)了福海關成立之初的面貌。
圖一為福海關關署及關員的合影。福海關關署,俗稱海關大樓,是福海關最主要的辦公場所,英式建筑,單層脊頂,圓拱形百葉門窗,整體白墻灰瓦,正門匾額上寫著 “福海關”三個大字,位于三都島西南端碼頭附近,面朝海港,是當時三都島最顯眼的建筑,該處也因此得名海關埕。
據(jù)福建省檔案館編《潮涌海西——福建現(xiàn)代化歷史進程》福海關關署建筑圖紙所示,福海關關署前后、兩側(cè)均為走廊。從門口臺階拾步而上,入正門后,即為大廳,再往內(nèi)為接待室和資料室,左側(cè)設稅務司辦公室和文案辦公室,右側(cè)設會計、書辦室和總辦公室,與照片恰好相互印證、補充。照片還展示了福海關的人員情況。福海關按照洋關建制,分別設內(nèi)班、外班、海班三科:內(nèi)班是海關的行政部門,負責行政和會計,由一名稅務司領導,其下還有幫辦、同文供事、文案、書辦等協(xié)助;外班主要負責現(xiàn)場貨物檢驗,包括驗貨員、鈐字手(稽查員)、巡役聽差等;海班主要負責港口管理,包括水手、伙夫、輪役等。據(jù)1906年的《福海關題名錄》記載:福海關共有職員79人,其中內(nèi)班9人,外班34人,海班8人。此外,在赫德提議下,1896年清政府批準海關兼辦郵政,各關稅務司兼任郵政司,三都澳開埠同時還設立了三都澳郵局,也由福海關分管,該部分職員28人,包括郵局供事、文案、信差、聽差。
圖二為福海關幫辦公館(俗稱“幫辦行”)。公館正面與福海關關署十分相近,但兩側(cè)及后部沒有走廊。公館邊有一排附屬建筑,據(jù)孫祖濤先生回憶及王致純先生記述,從左至右依次為廚房、儲存室及兩間工舍,右側(cè)有一鴿舍,幫辦還雇人飼養(yǎng)鴿、兔、雞等家禽家畜。為了夏天儲藏食物,在公館后方挖有冰窖(或稱冰井),窖口直徑約2米,窖深約十余米,窖沿設有圍欄,窖上建有亭蓋,亭蓋下安有滑輪,以繩索系一籮筐運送食物。各類設施一應俱全,生活條件十分優(yōu)越。幫辦公館一直保存到上世紀80年代,可惜后被海軍拆除。在各地海關中,幫辦職位僅次于稅務司,主要負責協(xié)助稅務司工作,在稅務司職位空缺時也有由幫辦任海關主管,福海關常有此例。
圖三為福海關稅務司公館(俗稱“稅務司行”),即福海關稅務司的居所,是至今僅存的福海關建筑遺跡,位于三都島松岐村半山腰,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筑面積920平方米,進深23米,面闊20米,高11.2米,仿英國皇家辦公大樓樣式,磚木混凝土結構,雙層正方脊頂,圓拱形百葉門窗。稅務司公館前有一塊草坪,照片上草坪邊還有一石滾(或稱碌碡),用于碾壓草坪,可供聚會等活動。據(jù)相關文史資料記載,稅務司公館內(nèi)裝修精致、各類設施一應俱全。
福海關開關后,三都澳對外貿(mào)易逐漸發(fā)展,以出口茶葉為主,雖也進口煤油、日用品、雜貨等,但遠不及茶葉出口之比重,堪稱“海上茶葉之路”。在閩浙總督許應骙等人積極籌措下,島上修橋筑路、建起茶貨屯棧,商貿(mào)日益興盛。福海關首任主管麥嘉林(C.A.Mcllum,英國人,三等一級幫辦)在《三都澳海關十年報》(1901-1911)寫道“這個新拓口岸像鳳凰一樣從海上出現(xiàn)了”。1901年11月11日,常關、洋關合并,統(tǒng)稱常稅總口,由福海關稅務司監(jiān)管。福海關幾乎把海港所有的業(yè)務集于一身,成了海港的主宰者。值得一提的是,福海關所分管的三都澳郵局發(fā)展迅速,1902年11月16日升為三都澳郵政總局,成為全國35個郵界之一,直屬總郵政司。在當時,即使身在異國他鄉(xiāng),只要在信封上寫上“三都澳”,貼上郵票,郵件即能寄到。
隨著商埠發(fā)展,進出口貿(mào)易額增長,中央銀行、交通銀行、農(nóng)民銀行、福建省銀行等紛紛進駐,先后有13個國家21家公司在此開辦洋行,意大利等國設置了領事館、辦事處或代表處機構,在交通、文化、宗教等方面交流密切。茶樓煙館、歌臺酒肆等大小商店達200余家,人流如織,商船如云。
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三都澳至民國時期已極為繁盛,三十年代末,島上人口約二萬五千人,是開埠時的三倍,增加部分多為全國各地乃至外國的外來人口。
筆者又從《舊中國海關歷史圖說》一書中,發(fā)現(xiàn)了多張攝于1931年和1932年的三都澳、福海關老照片。據(jù)該書記載:1931年10月,強臺風席卷三都澳,島上建筑悉遭破壞,福海關關署、驗貨房、外班關員辦公處等建筑雖受毀嚴重,但次年就完成重建、修復。
1937年,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1939年8月和1941年4月,福州、廈門相繼被日軍封鎖,三都澳成為福建唯一出??冢粌H保持進出口貿(mào)易,還運輸了大量抗日物資、生活用品、生產(chǎn)資料,緩解了戰(zhàn)時物資短缺。日軍對三都澳更加緊猛攻,1940年,日軍數(shù)次派出飛機、軍艦轟炸三都島,福海關關署、各銀行、辦事處等重要建筑成為打擊目標,在戰(zhàn)火中化為瓦礫,日本陸戰(zhàn)隊更在三都街道縱火,商鋪、民房付之一炬,三都港一度遭到封鎖。圖四為日軍1940年7月21日襲擊三都島照片,出自于1940年8月發(fā)行的《支那事變畫報》第86輯,隱約可見半山上的福海關稅務司公館。除稅務司公館外,福海關其余建筑均毀于戰(zhàn)火。福海關雖仍存續(xù),但受戰(zhàn)事影響,貿(mào)易清淡。1942年4月1日,福海關降為閩海關管轄的三都澳分關(福海分關),全關職員僅剩8人。后又遷到賽岐,改稱賽岐分關。1945年9月1日抗戰(zhàn)勝利后遷回三都,改為三都支關。共和國成立后,1952年7月,因國防需要而設立軍港,三都支關被撤銷。福海關的歷史至此劃上句號。
福海關從成立到撤銷不過半個多世紀,雖然由于種種原因,它未能完成設立時的宏愿,但它所聯(lián)結的海上“茶路”“郵路”使其蜚聲海內(nèi)外,它所締造的一方繁榮、帶動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使其影響深遠,永載史冊。
責任編輯:陳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