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延芳/故鄉(xiāng)有口“慈善井”
我的老家在柘榮縣楮坪鄉(xiāng)仙嶺村,村中有一口古井,因為水井旁的老房里走出了明朝大慈善家鄭宗遠,而被村民稱為“慈善井”。
井水是有季節(jié)的。水井不大,長寬各二米,深一米,井臺四周是用條石砌成的,被打水的人磨得特別光滑。井壁也是用石塊砌成的,上面長滿了毛茸茸綠茵茵的苔蘚。井口沒有護欄,成年累月地敞著,被太陽曬著,被雨淋著,見證村莊一年四季的輪回,也見證著人世的繁華。初春,井口鋪滿青苔,濃綠而厚重;盛夏,勞作口渴的人們,頂著烈日,蹲在井口,痛飲一口,沁人心脾;晚秋,水清如鏡,清澈見底;隆冬,天寒地凍,井口依然白氣氤氳。
井水是寶貴的。她是村民須臾不可離開的飲用水源,一年四季,都有清泉流出,即使是大旱之年也未曾干過,水不用燒開,就可以直接飲用,可口甘甜。她還是全村村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用她來洗衣、做飯。家里來了客人,母親第一件事就是提一桶“慈善水”,泡一碗“慈善茶”,這仿佛是對待客人的最好禮物。我從19歲離開故鄉(xiāng)到外地工作,至今已20多年了,但每次回到故鄉(xiāng),第一件事就是去喝一口甘甜的井水。在安靜的井里養(yǎng)一只游動的紅鯉魚,一直是我小時候的心愿,也嘗試著幾次,但終因井水太涼而不能如愿。
井水是快樂的。她總是帶給村民無限的歡樂,每天清晨,天還沒亮,母親就會起個大早,洗漱完畢,第一件事就是用井水泡一大桶茶水,供父親一天享用。接著,水井邊就開始熱鬧起來,三三兩兩的村民開始在這里打水,互相打著招呼,開始了一天的勞作。早飯過后,村民上山勞作了,水井才漸漸安靜下來。傍晚,日暮西沉,辛勤勞動一天的人們回到家里,又會來打水,淘洗蔬菜,這里又傳來一陣陣愉快的歡笑聲。我記得小時候,水井永遠是伙伴們最喜歡玩的地方,尤其是家里來了客人,總喜歡帶到水井旁玩耍,水井仿佛是村里最美的風(fēng)景。
井水是有故事的。她和村莊同時誕生,和村莊一樣古老,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據(jù)村里的老人說。仙嶺村的鄭氏先祖曾于唐末,隨王審之入閩,為福州提刑府衛(wèi)前將士。后在福州府晉安區(qū)落戶,開有百寶文器商行。元末,天下兵亂,棄商北逃。公元1127年避到福安石牌村居住。自覺石牌還不夠避靜,避至柘榮楮坪居住。有一年冬天,天氣異常寒冷,接連幾天下著大雪,鄭氏先祖,發(fā)現(xiàn)自己家養(yǎng)的牛不見了,幾天都沒找到,最后,終于在一塊巨石旁的一個湖邊找到了,只見那里,野草豐茂,清泉從中噴涌而出,四周都是大雪,唯獨那里大雪早已融化,風(fēng)景優(yōu)美,牛正吃著草,顯得十分安閑自在。鄭氏先祖便認為這里風(fēng)水甚好,便舉家從楮坪遷至仙嶺,在湖邊挖下了這口水井。果不其然,鄭氏先祖入住仙嶺后,棄商耕農(nóng),廣置田業(yè),日見發(fā)達,尤其是到了第八世鄭宗遠(1471年—1559年),字思明,號喬岳,人稱“寧八公”“寧八頭”。生有四個兒子,個個能干,各立門戶,分為四房,四個兒子又生十五個孫子。鄭宗遠治家有方,富甲一方,生活特別紅火。仙嶺四周楮坪、馬蹄巖、鄭家洋、流坪、沙井等方圓幾十公里都是他的田產(chǎn),家中有長工數(shù)十人,建有長工樓、書堂樓,田租竟能達到1600多斛(籮)。更為可貴的是鄭宗遠致富后生活儉樸、樂善好施,將全部家產(chǎn)用于扶世濟貧,深得世人傳頌。他出資建成一條從柘榮,過福安,直至壽寧,長達數(shù)百里的石路,修建花橋、通濟橋、利濟橋、局前橋、日橋、月橋、暗橋、吉坑橋等多座橋梁,以及井前亭、種德亭、留芳亭、長岡亭等涼亭,建渡口、置渡田、蓋渡寮、免收渡費。嘉靖十四年(1535年),明世宗朱厚熜為其欽諭恩賜七品冠帶榮身,旌獎匾額“德義兼隆”。1559年,這位大慈善家無疾而終,享年89歲,他在臨終前還立下遺言,把家中本剩不多的田租的一半,當作日后養(yǎng)護路、亭、橋、渡船的資金,對變賣田地的子孫,治以不孝之罪。
慈善傳家,恩澤后人。正是這種臨終囑托,即使他逝世后,他的子孫每年在他誕辰之日組織勞力維修這條石路,集資修葺沿路的橋亭,不管遇到多大的臺風(fēng),這條路上的橋與亭500多年來都保持完好,至今仍能供路人行走。正是他的這種家風(fēng),使他的后代中多有為善之人。其后裔鄭祥鶴變賣房產(chǎn),搶救生病的父親,2013年被評為寧德市第三屆道德模范(孝老愛親模范)。2014年5月,其后裔鄭錦又捐資100萬元,建設(shè)“中華慈善文化園”。
井水是神圣之物。村民們始終是懷著一顆敬畏、虔誠的心對待井水的。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慈善家,每年的農(nóng)歷四月初九,鄭宗遠誕辰之日,村民會自發(fā)地在村里舉辦祈福節(jié),祈禱一年的平安。2013年更名為鄭宗遠慈善文化節(jié),2016年升格為寧德市慈善文化節(jié)。在慈善文化節(jié)的前一天,村民都會將水井洗干凈,封住,不讓任何人挑水,第二天的第一口清泉水就用來作鄭宗遠慈善文化節(jié)上供品的用水,以表示圣潔。
井水還是長壽之水。村民常飲此水,疾病不多,大都長壽,鄭宗遠89歲,我伯父90歲,我奶奶今年也已90歲了,身體還很不錯,生活仍能自理。
故鄉(xiāng)這口“慈善井”,像一位慈祥的母親,默默養(yǎng)育著一代又一代的鄭宗遠后人,見證著仙嶺村的歷史變遷,也見證著仙嶺的慈善事業(yè)。
責(zé)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