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評: “唐詩山楂”的啟示
近日,在超市里發(fā)現一款山楂食品,每個單獨包裝的山楂片印著一首不同的唐詩,而且都標注拼音字母。
我買了一袋,價格與平常的山楂糖沒什么差別,味道也一樣。輕輕揭下小小的外包裝紙,是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品嘗甜中帶酸的楂糖,玩味千百年前古人留下的五律、七絕詩,禁不住浮想聯翩……
前些日子,筆者參加一場主題為“在校園普及推廣傳統文化”的研討會,與會教育專家和教師抱怨如今的學生不好教,更難以向他們講優(yōu)秀傳統文化了。
當時我就想不通,到底是學生不好教,還是我們的教育方式方法出了問題?面對小小的“唐詩山楂”紙片,不由地生出了許多感慨。
這款“唐詩山楂”真是螺螄殼里做道場,手指般大小的紙片卻裝進了一首唐詩。孩子們吃完山楂后可大量收集,課余時拿出來背誦甚至像玩游戲似的彼此交流,商家在弘揚傳統文化的良苦用心可見一斑。
而與此同時,我們經常在街頭看見小朋友在購買奧特曼卡等游戲卡片,一套十幾元,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我不反對在家長的監(jiān)護下,孩子們適當玩玩卡片游戲,但相比“唐詩山楂”,哪個更好?相信家長及教師的心中都有答案。
再來,現在市場的一些商品,過度包裝,金玉其外、內里一般,甚至假冒偽劣充斥其中。我想,這些個商家能夠效仿“唐詩山楂”,化奢為簡,把奢華包裝的一小部分費用用于文化宣傳,既賣東西,又普及優(yōu)秀傳統文化或與其商品相關的常識,那該有多好!
筆者曾經寫過一篇題為《竟將陸游當“弼馬溫”》的短文,說的是一群在南漈山游玩的少年將大詩人陸游塑像當成了大鬧大宮的“弼馬溫”。
如此咄咄怪事的出現,難道還不引起家長與學校的深思嗎?我們對歷史文化的普及推廣到位了嗎?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建議,把陸游、林聰、黃鞠、謝翶、薛令之等等對寧德影響深遠的歷史名人請進公園和旅游景區(qū)中。通過形式多樣的文字、圖片、動漫或地方戲曲進行宣揚展示,巧妙地與閩東秀美風光交相輝映,既提升寧德人文地理的知名度、影響力;寓教于樂,又能很好地教育滋養(yǎng)下一代。
西方國家有過把蜂蜜涂到書本的扉頁,讓剛剛出生的嬰兒去添上一添,好讓呱呱落地新生兒在人生的第一印象中牢牢記住,書本是甜蜜的。如此金點子值得好好鏡鑒。
近十多年來,我看了幾十位中國大數學家和自然科學家的傳記,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表示,之所以在科學上有所建樹,得益于少年兒童時期深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滋養(yǎng),尤其是唐詩宋詞的熏陶。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在評價科學巨匠狄拉克、海森堡的物理學研究風格時,以詩文為喻。如談到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保羅·狄拉克的學術論文時,引用唐代詩人高適的“性靈出萬象,風骨超常倫”,形容其獨創(chuàng)性。
我想,倡導“書香寧德”的宗旨應該是既“閱讀”又“悅讀”,當讀書變成全民的一種習慣與愛好;當書香溢滿閩東大地;當傳統文化回歸百姓的日用時,市民的道德修養(yǎng)便與我們城市的名字一樣——寧德,寧德,“寧和厚德”。
祈盼那一天早日到來。
責任編輯:陳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