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善心得始終
寧德時評(樸忠民)周末,陪鄰居李大哥到福安市甘棠鎮(zhèn)拜訪他的朋友。李大哥說,這位朋友其實是孩子上小學(xué)時的房東,當年雙方都談好了房租,可后來隨著兩家的熱絡(luò),房東不僅沒要一分錢,而且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著老李的孩子。如今兩個良善的家庭比親戚還要親近,李家孩子博士畢業(yè)后,房東也跟著沾光,逢人便說,我家也出了博士。
這個無比溫馨美好的故事,詮釋了“善有善報”的古訓(xùn),因為善像陽光、雨露、燈塔,能夠滋潤照耀焦渴、悲傷、苦痛的心靈。弗蘭西斯·培根對“善”有獨到的總結(jié),他說,“善,這是人類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偉大的一種。如果人不具有這種品格,他就不過只是卑賤的鼠輩,既可憎又可憐。這種行善的品格也許會看錯對象,但永遠不會過份”。
辜鴻銘先生被圣雄甘地譽為“最尊貴的中國人”,他把“人之初,性本善”捧若救世良方。辜鴻銘在《良民宗教》一文中這樣說:“你將如何使得人類承認公理和正義為一種高于物質(zhì)力的力量呢?我的回答是,你必須首先使人類確信公理和正義的功效,使他們確信公理和正義乃是一種力量,實際上,就是使他們相信善的力量。”
人之初,性本善。這一說法前些年得到了日本科學(xué)家求證。京都大學(xué)和豐橋技術(shù)科學(xué)大學(xué)的研究小組,讓出生10個月的20名日本嬰兒各看20秒鐘動畫,讓四處轉(zhuǎn)動的藍色球體和黃色立方體在動畫中分別充當“攻擊者”和“被攻擊者”,藍球不斷追趕并撞擊、擠壓黃色立方體。播放完動畫后,研究人員擺出兩個圖形的模型,觀察嬰兒會抓哪個。結(jié)果,20名嬰兒中有16人抓取了被攻擊的黃色立方體模型。如果讓嬰兒觀看的動畫中沒有兩個圖形撞擊的畫面,則嬰兒選擇模型的時候就不顯示出偏好。
說到善惡終有報,與人要為善,中國古人有句名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環(huán)視古今,一些喪盡天良的邪惡之人,縱然一時逃脫法律的制裁,也逃不了內(nèi)心善的譴責(zé),難以長久;有的即使逃脫了己身,最后還殃及子孫后代。
東晉成帝時,廬陵太守羊聃暴戾無度,在簡良一案中,他無端懷疑簡良等為盜賊,徇私枉法,竟然一次冤殺無辜180人之多。右司馬向成帝直言上奏,稱羊聘濫殺無辜,罪當處死;征西大將軍庾亮遂將羊聘綁縛京都治罪。因為羊聘的祖姑是景獻帝的皇后,又是瑯琊王太妃山氏的舅舅,成帝不忍心公開處死這個皇親國戚,賜他死在監(jiān)獄中。但最后經(jīng)不住眾人求情,成帝赦免了羊聘的死罪,只將他貶為平民。羊聘雖然逃脫了法律的嚴厲制裁,但總是擔(dān)心受到報復(fù),在擔(dān)驚受怕中抑郁而終。
毫無疑問,善心與善行,是化解人類社會一切矛盾與危機的靈丹妙藥。如果人人心存善念,注定會結(jié)成“善果”,哪怕是一絲一縷,一點一滴,匯集起來就是一個“大海”,一個巨大的正能量場,足以救度人世間的一切苦厄。所以曾子說:“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不忘善心,可得始終。
責(zé)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