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人以匠心做好茶
壽寧縣制茶大師盧明基專注制茶30余載,首創(chuàng)“花香”型紅茶贏得業(yè)界認可
寧德網(wǎng)消息(閩東日報記者 陳莉莉 龔鍵榮 通訊員 吳蘇梅)萎凋、搖青、揉捻、發(fā)酵、烘干、減梗、提香……制茶的每一道工序都藏著茶人的深厚功力,些微的差異都會讓茶香湯味迥然不同,53歲的盧明基孜孜以求的事業(yè)就是制作出最與眾不同的茶。11月19日,在壽寧縣眾創(chuàng)空間盧明基工作室,一身樸素的盧明基和記者聊起他這些年的茶事兒。
“花香”型紅茶由盧明基首創(chuàng),他選用高香烏龍茶新品種“金牡丹”,由一芽二三葉制作而成,茶湯果香四溢,廣受茶人好評。
“加工茶葉,最核心的是了解茶葉的性質,用合適的工藝使茶湯更清、香更正、味更純。”盧明基說,“花香”型紅茶融合烏龍茶、白茶的制作工藝,經(jīng)7道工序制作而成,發(fā)揮了“金牡丹”高香優(yōu)勢,彌補了紅茶香味不足的劣勢。
為了研制這款新茶,盧明基足足花費了兩年時間,其間他多次前往武夷山茶產(chǎn)地取經(jīng),先后試做茶樣百余種,至今仍有不少當時制作的茶樣堆積在倉庫。
“制新茶是讓人上癮的一件事!”盧明基說,為了提高茶葉香氣,他曾選用茶葉新梢“小開面”制作茶品,結果茶湯香濃而味淡,當時倍覺失望,卻也激勵著他繼續(xù)嘗試探索。
功到自然成,高香型紅茶讓盧明基多次獲得中茶杯、國飲杯等國家級獎項,并入選中國茶葉博物館教學用茶。2018年,盧明基入圍“國茶工匠·人物推選——制茶大師”第二批紅茶類候選人,獲得業(yè)界認可。
由于成功制作“花香”型紅茶,許多人開始好奇這位制茶大師如何與茶結緣。
盧明基出生于斜灘鎮(zhèn),早在上世紀30年代,這個小鎮(zhèn)的制茶業(yè)便十分繁榮,是茶葉加工、出口貿(mào)易的重要集散地。
茶對于盧明基一家而言是生活的一部分,盧父辦過茶行,后在生產(chǎn)大隊里負責制茶。在盧明基的童年記憶中,父親常用木制揉茶機制茶,在鐵鍋上炒青,嘴邊常說著“殺青、揉捻”這些那時他還不懂的詞語。
在父親的影響下,盧明基自小對制茶充滿興趣。1981年,他考入閩東技工學校壽寧分校(福建省壽寧職業(yè)技術學校前身)茶葉專業(yè),通過學習對茶葉有了系統(tǒng)性的認識。
此后,盧明基進入茶場實習,跟著師傅學習每一道制茶工序。殺青是影響綠茶品質的關鍵工序,為達到“捏成團,松手不散,梗折不斷”的標準,盧明基在220多度的炒鍋里練習翻炒青葉,雙手常常燙得起泡,這讓他領悟到制茶的辛苦。
茶事如“治學”,盧明基形象地把制茶比作一門學問,他堅持學習,不斷更新觀念,做到與時俱進。
1983年,初出茅廬的他在茶葉站成為審評員,負責將各鄉(xiāng)鎮(zhèn)收購的毛茶按標準進行審評、分級、歸堆。每個地方收購的茶葉都有細微的差別,這就要求審評者要深諳制茶之道。在幾年的審評工作中,他不僅跟著老師傅練就了審評茶葉的敏銳感官,還利用空余時間與茶葉局技術人員一同下鄉(xiāng),學習茶樹栽培和病蟲害防治。
茶葉體制改革后,盧明基與人合伙創(chuàng)辦了茶廠,憑借“茉莉花茶”賺取第一桶金,后創(chuàng)辦天福緣茶廠。如今,盧明基在南陽鎮(zhèn)經(jīng)營著150多畝的生態(tài)茶園,并帶動村民種植肉桂、瑞香、紫玫瑰等高香型茶樹300多畝。
從事制茶30余載,盧明基一直致力于推廣茶葉制作工藝,培養(yǎng)了制茶人員上百人,他希望制茶這門老手藝不斷推陳出新,在一代代人手中永遠傳承下去。
責任編輯: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