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后溪:人勤春來早,春耕正當時
人勤春來早,春耕正當時。眼下正是春耕時節(jié),蕉城區(qū)金涵畬族鄉(xiāng)后溪村的山川田野里,春耕備耕的滾滾熱潮撲面而來。機器聲隆隆,農民群眾忙著耕地,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政策宣傳、講解種植新技術……一幅萬物復蘇、干群攜手忙春耕的動人畫面。
據悉,金涵畬族鄉(xiāng)是金涵最大的山區(qū)村?,F(xiàn)有耕地面積1460余畝,林地面積9280余畝,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稻谷、甘薯及經濟作物(茶、竹)種植。隨著年輕人外出,村子勞動力不足,出現(xiàn)了許多撂荒地。
近年來,后溪村黨支部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生產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千畝耕地資源和甘薯產業(yè)基礎,用好本土勞動力要素,持續(xù)推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抓住市(區(qū)、鄉(xiāng))直機關掛鉤種糧主體和認籌拋荒地的契機,創(chuàng)新啟動“三領三高”工程,發(fā)揮黨組織和黨員在糧食安全行動中的“排頭兵”作用,加快促進實現(xiàn)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yè)增效的目標,努力打造藏在高山里的“金涵糧倉”。
“得益于好的政策和政府的重視,去年我們村合作社的糧食產量和產值雙增,今年農戶們更加積極主動開荒復墾,擴大種植面積。春節(jié)一過,大家便馬上進入了備耕狀態(tài)。”后溪村黨支部書記吳淦說。
據介紹,后溪村通過黨支部領辦成立合作社,“面對面”政策宣傳,動員多名黨員種糧大戶牽頭實施開荒復墾,實現(xiàn)年產值350多萬元,帶動“家門口”就業(yè)50多人;還以黨支部為紐帶,培養(yǎng)出一批“農民導師”,持續(xù)推廣高產栽培技術、小型收獲機械輕簡化栽培技術、水旱輪作技術等,并鼓勵注冊“宮下洋”集體商標,增強品牌影響力;同時,積極爭取農業(yè)配套項目,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超500畝,投資30萬元扶持建設約300平方米的標準化甘薯加工廠房,年加工甘薯淀粉90噸,年產值達100萬元以上,推動產業(yè)轉型升級。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 記者 鄭霄 通訊員 褚子強
編輯:楊哲源
審核:林翠慧 林珺
責任編輯:楊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