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檔案:霍童古鎮(zhèn)
寧德網消息(閩東日報記者 楊洋 整理)
霍童古鎮(zhèn)
霍童,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zhèn),位于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qū)西北部,距寧德市區(qū)47.7公里。
據霍童溪沿岸蘆坪崗遺址考古發(fā)掘證實,至少在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晚期,這里就有人類活動痕跡。據《寰宇》記載,昔有仙人霍桐住霍桐山,在唐天寶六年(747年)改霍桐山為霍童山。隋末黃鞠離開中原避禍南遷到霍童,黃鞠在此定居后,將中原的農業(yè)文化、生產技術,尤其是水利灌溉引進霍童,奠定了霍童千年以來農業(yè)生產的基本格局,從而使霍童谷地變成沃野千頃的人間樂土。
霍童溪自西向東貫穿整個鎮(zhèn)域,自古是屏南、周寧兩縣木材、毛竹運輸要道。其水純風清水碧,遠山近林,視野寬闊,超凡脫俗,有文人將桂林陽朔與之相比;霍童溪水深處可藏龍,水淺處魚動鷺飛。兩岸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文昌閣、黃鞠故里、邑坂八卦村等古建筑群。全國佛教重點寺院支提山華嚴寺位于境內。
霍童鎮(zhèn)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國家級生態(tài)鄉(xiāng)鎮(zhèn)?;敉?zhèn)還曾先后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qū)、福建省生態(tài)旅游示范區(qū),并入選中國美麗宜居村鎮(zhèn)、十大最具影響力名鎮(zhèn)。
霍童“二月二”燈會
霍童“二月二”燈會的由來,可追溯到隋朝年間。據當地史料記載,隋諫議大夫黃鞠為避隋煬帝迫害,遷徙咸村,后與早年定居石橋村的姑丈朱福易地而居。為報答姑丈情誼,就在每年農歷二月舉行燈會,活動的方式為白天表演踩高蹺,傍晚舉行紙扎、鐵枝、線獅、舞龍等游藝。至明正德八年(1513年),按“二十里排”各甲辦燈會,發(fā)展到霍童全村四境每境表演一個晚上,稱為“小迎”;逢五年一輪,各境重復舉行一次稱為“大迎”。再后來又發(fā)展到霍童村四境各姓以“堡”為表演單位(如黃姓,即“黃堡”)參與,有燈兆豐年、天下太平之寓意。
霍童“二月二”燈會是為紀念先祖黃鞠遷徙開拓之功而演繹出來的節(jié)俗。在這里已延續(xù)上千年,充分保留了民間節(jié)俗的原生性,民俗特點非常鮮明,整體形式有如北方的廟會夜場。當地四境各姓除亮燈游行外,還將自己信仰的神像抬出游行,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燈會有一整套程序,體系完整具有獨特的祭祀儀式和線獅、紙扎、抬閣、踩高蹺等表演形態(tài),以及附著其中的許多傳說故事、民間美術、民間手工藝、民間競技,都是當地獨特民俗風情的集中反映,堪稱“民俗文化之大觀,山鄉(xiāng)風情之博覽”。燈會不僅保留著自隋朝以來民間節(jié)俗的藝術特征,也集中體現了當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全面、完整、生動地保留了民風、民情,燈節(jié)融合多種藝術表現形式,體現了較高的審美觀,對研究地方傳統民俗、社會歷史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霍童線獅
線獅是通過繩索操縱獅子來表演各種動作,集文、武于一身,表演者站在臺后提繩子,人距離獅子少則5米,多則超過10米;十數位線獅藝人得分成數組,每組中一人為主,其他人為輔,配合無間;舞獅者以不同的節(jié)奏或頻率拉扯繩索,表演出獅子的各種動作神態(tài);舞獅者不但要有熟練的技巧,更要有充沛的體力。
其表演有單獅(雄)、雙獅(一雄一雌)、三獅(一母二子)、五獅(寧德霍童線獅一母四子)4種形式。線獅表演最早是沿途行進,邊走邊舞,后轉為固定臺表演。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實踐性創(chuàng)造,線獅的表現力越來越豐富,能表演坐立、蹲臥、蘇醒、伸展、登山等各種不同姿態(tài),僅獅子戲球就有尋球、追球、得球等動作。獅子所有的這些動態(tài)表演,全憑藝人們集體的操縱和密切的配合加以實現。獅頭制作每年也有變化,有憨態(tài)可掬的,有威武兇猛的,有俏皮伶俐的。制作的材料以毛線、麻繩為主,染上五顏六色。
2006年5月,霍童線獅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春節(jié)期間,霍童線獅代表福建省民間藝術,參加在新加坡舉辦的2014新加坡“布海同心”妝藝大游行,這是霍童線獅團首次出國演出 。2015年10月18日,參與第一屆全國青年運動會開幕式表演 。2016年1月30日,北京衛(wèi)視《傳承者》總決賽第二期中,由霍童線獅、廣東醒獅、泉州提線木偶組成的“三獅狂舞”組合,戰(zhàn)勝由泰州石鎖、津門大刀、嘉興摜牛組成的“尚武之風”組合,獲得了獻演聯合國的資格。
責任編輯:鄭力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