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田埂間 獻力豐收年
——記福鼎市關工委科技服務團副團長謝云妹
寧德網消息 (閩東日報記者 楊菲菲 通訊員 危用熙) 她,臉龐黝黑削瘦,雙目卻炯炯有神。常年不知疲倦奔走于地頭田間的她,練就了對果樹菜蔬蟲害、缺肥、少水等“農病”的敏銳洞察力。在福鼎,種植果樹、檳榔芋、大棚蔬菜的農民沒有不認識她的,年老的尊稱她為“謝高工”,青年農民致富種子工程學員尊稱她為“謝老師”。
謝云妹,上世紀60年代畢業(yè)于福建農林大學,曾榮獲全國科普帶頭人、全國三八紅旗手、省科技特派員、省優(yōu)秀共產黨員、寧德市管拔尖人才等稱號?,F為福鼎市關工委科技服務團副團長。2006年,謝云妹從福鼎市農業(yè)局經濟作物站站長職務上退休,婉言謝絕了外地農場、果園的高薪聘請,毅然決然加入了由福鼎市關工委和老科協(xié)聯合組織的科技服務團。
彼時是該市關工委實施農村青年致富種子工程的初始階段。謝云妹全身心投入種子學員培訓班工作,用科技全新理念培訓年輕的學員,并根據農事節(jié)點參加科技服務團下鄉(xiāng),實行面對面為種子學員答疑解惑作現場指導。
檳榔芋和四季柚是當地廣大農戶經營的當家土特產,也是當時福鼎在外阜市場叫得響的品牌農產品,其收入占該市農業(yè)經濟作物收入60%左右。謝云妹擔負著這兩樣農產品技術指導的重擔。過去,福鼎種植檳榔芋和四季柚的種植戶都存在著靠天吃飯的理念。為了讓科技理論戰(zhàn)勝落后觀念,她把當時國家及福鼎市頒發(fā)給她的13萬元的獎金,全部用作科研經費,在桐城玉塘村辦起了科研基地。
福鼎種芋變異性研究、種植密度對比試驗、高效低耗栽培技術及福鼎芋遺傳特性探討、通過蔬花蔬梢調節(jié)對四季柚科學修剪……在試驗的基礎上,謝云妹編寫了《福鼎芋高優(yōu)栽培》和《四季柚生產情報》,作為種子學員培訓的教材,大大提高了廣大青年學員對福鼎土特產的檳榔芋和四季柚生產管理的科技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
從理論中來,到實踐中去。福鼎市前岐鎮(zhèn)大蘭果場是福鼎四季柚王中王的基地,這里大部分果樹是1931年種植的,老樹更具有“靠天吃飯”的特性。“旺年”時產量很高,“背年”時,連成本都很難保住。2006年后,謝云妹指導農戶對老樹全面實行修剪、更新,對肥料進行合理配方、調節(jié)。由于措施得當,十年來,大蘭果場年年高產、穩(wěn)產,果子的品質也越來越好,該經驗在福鼎全面推廣。四季柚高產、穩(wěn)產的面積越來越大,人們脫貧奔小康的信心也越來越足。
在太姥山鎮(zhèn)禮岙果場,果樹一度枝葉繁茂,但就是結不上大果子。帶著這個問題,謝云妹對土壤進行檢測,對施肥情況做了全面了解,在村里繞了一圈又一圈,竟發(fā)現了能夠解難的“寶”。
“這個禮岙村地處海邊,每年因制魚露,剩余的魚露渣堆在房前屋后,發(fā)出陣陣難聞的魚腥味,但卻是個‘寶’。”看到魚露渣,謝云妹如獲至寶。她告訴果農們,應該把富含氮、磷、鉀元素的露渣用作肥料,施在果樹四周,再用土把它掩埋起來。果不其然,第二年果樹上的橘子又紅又大,果農們心中既喜又暖。
“我到你這里看地、看山、看天、看水,就知道你下一步會遇到什么困難。”這是謝云妹常掛在嘴邊的話。有一年,桐城山門村村民陳炳用和十幾個種芋大戶田里的檳榔芋出現黑桿和葉片紅斑,他們心急火燎地請來了謝云妹。一番細致察看后,謝云妹告訴他們應如何消除這些病蟲害及下階段怎樣加強田管、施肥,促進消害后芋樹健康成長。
為了讓前岐菜農能有好收成,謝云妹在彩岙蔬菜基地運用深溝高畦種植方法,開展瓜、豆類與小白菜等高、低桿蔬菜套種,并根據土壤情況對蔬菜基地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區(qū)域種植,成片種植花椰菜2500多畝,實現了新增產值100多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20多元。
“一切為了農業(yè),一切為了農民。”秉承著這個初心,而今年過古稀的謝云妹仍不遺余力地為果農們出謀獻策,引領他們從一個豐收年走向下一個豐收年。
責任編輯: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