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與技藝36——打草鞋 筑土墻 中岙畬族古村落非遺傳承
寧德網(wǎng)消息(張容聲 文/圖)福安市中岙(中沃)位于穆云畬族鄉(xiāng)東部,海拔100米,距鄉(xiāng)政府駐地3公里,是純少數(shù)民族村落。該村轄有里岙、尾岙、中岙、大蓮、排頭、坑斷洋(亦稱坑丈洋)、笊籬壑7個自然村,全村共有人口600多人,主要為畬族人口。近日筆者專訪時發(fā)現(xiàn),該村有兩種傳統(tǒng)技藝:一是“草鞋之家”;二是“筑墻佳藝”。
“草鞋之家”
中岙村草鞋傳承人蘭灼成在編織草鞋。
草鞋作為該村一大特色產(chǎn)品,歷史悠久,自建村始即有編織,畬民們代代相承,家家戶戶皆能編織草鞋。由于搬遷到中岙村,畬民主要依靠種地獲取收入,生活艱苦,打草鞋也成了該村畬民一項額外重要收入。該村草鞋傳承人、現(xiàn)年66歲的蘭灼成介紹說,他的祖父就是打草鞋的,祖父把這項技藝傳授給他父親;他父親直到80多歲還在打草鞋,一天其父親拿著草鞋上街出售,由于勞累過度暈倒去世了。他傳承了父親的技藝,從17歲開始打草鞋,開始時每天打4至5雙,后來每天能打10多雙。
解放初中期,由于白天要參加集體勞動,就依靠晚上加班,他每晚可以加工4雙草鞋,那時的草鞋一雙約1角錢(當時4角錢就可以換回2斤帶魚)。故這種技藝在中岙村得到不斷發(fā)展和傳承,隊伍也不斷壯大,后來家家戶戶都能編織草鞋。隨著時代變化,編織出來的草鞋雖不再暢銷,但仍部分出售給殯葬人家所用。
在紅軍時代,有次紅軍隊伍從福安沿著穆陽古官道步行,在該村宿營,該村群眾家家戶戶編織草鞋,并作為一種特別禮物送給紅軍,得到了紅軍戰(zhàn)士的歡迎。
中岙草鞋主要以苧麻搓繩當骨、稻草為主要原料進行編織。編織草鞋需要較多用具,有草鞋器、油筒、草鞋腰、草鞋錘、草鞋扳(大扳、小扳)、草鞋墊、草鞋刀、草鞋袋、草鞋桶、草鞋凳等。
編織時先要選擇質(zhì)量上乘的苧麻灑上水,經(jīng)過大錘錘打,讓苧麻變軟,并繞搓成繩子;后再將錘打變軟后的優(yōu)質(zhì)稻桿放在草鞋袋里拉出紡織。這個過程需有扎繩、打結、編桿、插耳、打結、接耳、剪須等諸多工序。扎繩就是編織者先綁起草鞋腰,坐在草鞋凳上,將苧麻搓成繩子用草鞋刀切割成一定長度,對折成2股,后扎在草鞋腰上,再拉掛到事先固定在草鞋凳上的草鞋器,用茶油對麻繩進行潤澤,增加潤性;編桿是拉出事先放在草鞋袋里的稻桿進行編織,為了草鞋結實,編織中還要用草鞋扳進行扳壓;草鞋編織快完時在相應位置插進前三后四7個耳,以便草鞋穿戴時穿綁帶用;最后給草鞋頭綁扎,做成草鞋跟;接好草鞋跟草鞋耳相挨的繩子,以便穿戴時穿綁帶之用;用草鞋刀剪去草鞋上多余的桿須,一只完整的草鞋便編織出來了。
草鞋在我國歷史久遠。它最早的名字叫“扉”,相傳為黃帝的臣子不則所創(chuàng)造。由于以草作材料,非常經(jīng)濟,平民百姓都能自備。漢代稱為“不借”,據(jù)《五總志》一書的解釋是:“不借,草履也,謂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古代穿草鞋相當普遍。據(jù)史料記載,貴為天子的漢文帝劉恒也曾“履不借以視朝”。古代的俠客、隱士似乎以穿草鞋為時髦:“竹杖芝鞋輕勝馬,一蓑風雨任平生。”電視劇中的大俠也大抵是如此裝束?!度龂萘x》中的劉皇叔就是賣草鞋出身。這也說明了草鞋在古代不僅平民百姓普遍穿用,連皇帝、俠客們也喜歡穿。草鞋的編織材料各種各樣,有稻草、麥秸、玉米秸。草鞋既利水,又透氣,輕便、柔軟、防滑,而且十分廉價,還有按摩保健作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毛澤東和朱德在井岡山,紅軍穿的就是草鞋,毛澤東和朱德還親自參與編織草鞋,還送給紅軍戰(zhàn)士;工農(nóng)紅軍在陜北建立根據(jù)地,開展游擊戰(zhàn),戰(zhàn)士們穿著草鞋,翻山越嶺,后擴軍北上抗日,“打雙草鞋送給郎,南征北戰(zhàn)打勝仗”“腳穿草鞋跟黨走,刀山火海不回頭。”這都說明草鞋有著光榮的歷史和傳統(tǒng)。
“筑墻佳藝”
中岙村現(xiàn)存的筑墻墻架
中岙村現(xiàn)存土墻房屋10多座
中岙村還有另一亮點——就是筑土墻技藝。筑土墻也叫版筑墻,在中岙已有400多年歷史。
中岙村傳承和發(fā)展這種筑土墻造房的技術,經(jīng)歷一代又一代的積累、傳承、發(fā)展,技術精湛。首先筑得直,數(shù)丈高的土墻筑起來,如果略有傾斜,隨時有傾塌的可能,而中岙村師傅所筑土墻始終直如一線,用墻拍摧打拍實后,墻體光滑漂亮。再則筑得實。也就是筑墻時,力氣用得足,筑得透,尤其是墻架兩邊緣筑得實,土塊之間粘合牢固,不容易倒塌。如今在中岙村現(xiàn)存的古土墻房屋仍有10多幢,其中蘭灼成舊厝至今已有200多年,土墻任憑風吹雨打仍較完好。
在中岙村,筑土墻工具主要有墻架子、夾嵌、墻錘、墊棍、墻拍等,墻架子是用兩塊側(cè)版、一塊端版組成,長2米、寬0.36米(內(nèi))、高0.4米,墻架子另一端是開口,可以活動,端版是固定的;夾嵌是固定墻架子一端用的,墻架子安放好后,用夾嵌夾住墻架子未封閉一端,上面放進一墻擋,再用墻錘輕輕一敲,整個墻架子被牢牢固定??;墻錘是用來夯筑墻體,須用材質(zhì)結實的雜木制作;墊棍,是根直滑的小木棍,共數(shù)根,筑土墻時拿1至2根放在墻架子下方不同位置,用于支撐墻架子;墻拍,也叫洋牌拍,是用來補缺、摧實以及拍平墻體。筑土墻時先要選擇土壤,一般須選帶一定沙粒土質(zhì)的土壤。
據(jù)該村筑墻傳承人蘭德全介紹,取一定黃土再與當?shù)氐奶锿涟匆欢ū壤旌?,用這樣的土壤筑起的土墻堅固結實,不容易斷裂。還要注意選擇土壤不要太濕,以“手握成團,落地開花”為好,否則筑起來土墻濕度大,風干時容易斷裂。大塊土塊還須破碎成0.2米以下大小,這樣才容易筑實。
筑墻方法:①開始筑墻時,將墻架子放到打好基礎墻身位置,用線垂檢查側(cè)模板面是否垂直,校正無誤后,才可分層裝土。每一板墻分多次筑實,每次裝虛土厚約160毫米,筑實至100毫米左右。筑墻工具用墻錘,筑打時應舉錘過膝,加進力道,筑錘均勻,不得漏筑。②同一層的兩板墻相接處應做成45°斜面,尾尾相接;上下二板相接處,以錯開為宜,應夾進上板一定量,并將這一定量與下板筑在一起,使板與板之間形成自然粘合。筑完一層,就用墊棍墊上,再把墻架子拉放到墊棍之上,再筑第二板。筑第二層時,如下層墻頂已干燥,可灑水淋濕,使之能夠良好粘合。每天筑墻高度,通常“不超過三層(1米多)”,讓其風干到一定程度再筑。墻身夯筑后,墻面粗糙,凹凸不平,要用“墻拍”把墻面拍平摧實光滑。
古老的筑墻技藝,隨著磚墻興起,雖已淡去,卻凝聚著先人們的勤勞和智慧,見證了幾千年的社會發(fā)展史。
責任編輯: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