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好“小”水利 農民獲“大”益
——農田水利建設“重大輕小”引發(fā)的思考
寧德網消息 國慶期間,福安市康厝鄉(xiāng)茶場自然村的農民利用晴好天氣開展災后生產自救。受臺風“鲇魚”的影響,溪澗泛濫,該村農作物受損嚴重。
正在田間補種菜苗的姜大伯告訴記者:“我們村人均土地不到二分,靠精耕細作以讓田地多產食糧蔬菜,養(yǎng)家糊口,可是沙坑溪年久失修,老天一下大雨便泛濫成災。”
沙坑溪是穆陽溪的一個小支流,從北到南穿過茶場村,下游的耕地已經建起了密集的樓房,行洪不暢;長期疏于治理,再加上泥沙堆積、河床抬升,殘破不堪。只要稍稍下起較大的雨,便漫過破敗的河堤,沖毀莊稼。
這個村的西南方也同樣存在此類問題,由于缺乏必要的水利設施,未經處理過的污水和雨水直接通過排水管排入農田,使原本肥沃的耕地被污染。今年春季,姜大伯等3戶農民種植的水稻、蔬菜病懨懨的,甚至顆粒無收。雖然所在的建制村事后對斷頭水管進行修繕,但被污染過的田地長不出好莊稼,成了村民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而與茶場村一水之隔的穆云鄉(xiāng)虎頭、溪塔兩村,斥資聯(lián)合打造穆云畬鄉(xiāng)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的同時,十分重視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虎頭村民主任吳樹燦告訴記者,由于水利設施固若金湯,臺風暴雨幾乎未對兩村造成影響。今年,虎頭、溪塔人均純收入可望突破25000元。
近年來,臺風頻發(fā),洪水泛濫,給閩東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的損失。以往,臺風季節(jié),受災最為嚴重的是大江大河及主干道地區(qū),這幾年,由于政府加快推進上白石水利樞紐、官昌水庫等一批重大水利項目建設,江河水庫堤壩出現(xiàn)災情日漸減少,而小溪小河所經過的山區(qū)農村受災日趨嚴重。
水利是農業(yè)的命脈。農田水利設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農業(yè)生產和農民的收益,亦事關脫貧致富奔小康。我市多年來重視中小流域治理,進入新世紀以來小流域綜合治理力度不斷加大。今年前8個月,我市完成水利投資22.18億元,占年度計劃的76.6%,位居全省各設區(qū)市第一。目前,山地水利、農田水利管護及水利工作站能力建設、小型病險水利常態(tài)化除險加固、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山洪災害防治等項目也在緊鑼密鼓建設中。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和全國其他地方 一樣,我市目前農村的農田水利設施跟不上農村發(fā)展的步伐,制約了農業(yè)的發(fā)展和農民的增收致富;尤其是少數(shù)農村基層的水利設施損壞、形同虛設的現(xiàn)象較為嚴重。
對此,人大代表裴春亮建議,強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工作責任;建立農田水利建設專項資金;制定農田水利發(fā)展規(guī)劃,完善管理體制;杜絕對于大型水利項目比較重視,而農村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管理不夠的“重大輕小”的現(xiàn)象。
政協(xié)委員楊玉成指出,治水防患從來都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與治水有關的如氣象、國土地質、環(huán)境保護、農業(yè)、林業(yè)等部門要共同參與,和水利部門密切協(xié)作,才能形成科學的治理規(guī)劃。
臺風帶來的洪澇災害,其不確定性、不可控性,必然導致治河防洪是一項恒久課題。當我們建好了防十年、幾十年、百年一遇的水利工程后,如果沒有經常性地維護,沒有眾人的愛惜,“好了傷疤忘了疼”地垃圾傾河、毀堤取土、私挖濫采、違建取利,好工程也擋不了再發(fā)洪災。因此,必須加強對廣大農民群眾的教育,打消人們對洪災的僥幸心理,提高全民長期防洪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