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理論新視野】李曉安: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的新目標、新要求(3)
——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
宣講家網:法治國家與國家法治體系、治理能力之間是怎樣一種關系呢?
李曉安:為什么要建設法治國家?因為現代國家都需要國家治理能力、治理體系的全面建設。全面依法治國可以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并形成新的治國理論。從國家治理能力的變化來看,制度治理特別是法治的治理手段是符合國家治理能力要求的。國家治理能力是發(fā)展變化的,過去多以民族統(tǒng)一為目標,因此專治能力的強弱決定了國家的強弱;當今時代的國家則多以經濟增長和社會發(fā)展為施政目標,因此,在評判現代國家治理能力強弱的時候,其標準變?yōu)榱藝疫\用基礎能力所能達到的社會配合程度的高低。
國家基礎能力分為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滲透能力,指的是國家政策運作時,國家意志向社會民間傳達和滲透以及產生相應效果的能力。比如,十九大召開時受到了全民前所未有的矚目,大會把我國截止到2020年、2035年、2050年等時間節(jié)點的建設目標,即國家總體的戰(zhàn)略布局和政策方向全都通過十九大報告?zhèn)鬟f給了社會,這就是一種國家能力的表現。這種滲透能力取得了全國人民的支持贊同,調動了全民的熱情和積極性,是相當成功的。
第二個種是汲取能力,指的是國家從社會汲取各種發(fā)展所需的資源。比如國家的運轉發(fā)展需要財政、稅收作為支持,這就體現了國家的汲取能力。
第三種是協(xié)商能力,指的是國家與重要的社會團體進行協(xié)調合作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在我們已經確立的政治制度上得到體現。比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在立法的過程中,很多重要的法律都要先經過立法調研,然后再發(fā)布到網絡,全國人民都可以參與討論并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重要的政府措施和舉措在實施之前都有聽證會,這就體現了國家政府與重要的團體及國民的溝通能力。由此可見,強國與社會的關系是合作,通過對國家治理能力的運用在社會中發(fā)展出一個能實現制度互動的通道,有效引導社會的運作,規(guī)整社會團體的行為,使整個社會按照國家政策規(guī)劃的目標前進。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發(fā)展迅速,已經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但這種競爭力與英美國家有所不同。英美國家的發(fā)展屬于遵從市場規(guī)律的市場理性發(fā)展類型;而在我國,由政府對國民經濟進行的宏觀調控則起了重要作用,體現出計劃理性的特點。在政府的主導下,社會資源的大部分被集中在經濟建設方面,國家在扶持高科技產業(yè)、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和幼稚產業(yè)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我國的改革發(fā)展、社會轉型,都是通過制度建設來實現的漸進式的發(fā)展過程,國家能夠有效的對內外資源進行整合,從而使國家政治穩(wěn)定有所保障,這充分表明國家政府在整個社會中擔當的責任非常重大。而所有這些行為要獲得合法性就必須加強法治,確立國家法律是國家機構合法行使權力的基本淵源。
另一方面,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現代化應該是一個多層面的進程,它涉及人類的思想和行為所有領域的變革,涉及人類對自身環(huán)境、自身已掌握知識的巨大擴展,也涉及人類的價值觀、觀念態(tài)度、期望等各個方面的根本性轉變,同時它還引發(fā)了內聚力、組織力、行為力等公共意識的日益增長,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容易造成社會重組、引起社會沖突。因此,在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進程中,法治建設極為重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說明了依法治國、法治建設在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當中的地位是卓越的。
我們強調制度建設,制度來源于自生自發(fā)的秩序,但并不能成為制度本身,制度必須對這種自生自發(fā)的秩序進行調整。正是法律表現出來的國家權力對其進行了修正補充,使自生自發(fā)的秩序實現了制度化。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的互聯網金融,中國互聯網金融以爆炸式的發(fā)展帶來經濟繁榮,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野蠻生長?;谶@種情況,近兩年國家出重拳對金融秩序進行矯正,使得它能夠健康穩(wěn)定的發(fā)展。
制度化是什么?制度化是指一個組織程序獲得了公認價值和穩(wěn)定繼承,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做到制度利益和公共利益相統(tǒng)一,即制度本身代表的是公共利益,因此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并達到預期的效果。
我們所強調的制度建設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制度是國際社會各國對話的重要平臺,制度考量是經濟主體(如企業(yè))、民事主體進行權益保障的前提等。另外,制度的競爭能夠考評制度的優(yōu)劣。比如,我們?yōu)榱宋馍痰街袊鴣硗顿Y,給他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便利條件,以得到更多的利益、更大的好處。這都是一種制度的競爭。
現在我們強調制度建設,應當首先建立起制度自信。現今中國在經濟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實現了巨大飛躍,正在以世界矚目的成就快速崛起。中國崛起的實踐證明,中國在改革開放發(fā)展方面是成功的,因此,中國經驗開始成為世界性研究課題。
習近平同志無數次提到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這充分說明中華民族曾經偉大過、繁榮過、燦爛過,一度在世界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天的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給全體國民帶來了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如果能夠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順利解決新增長的各種矛盾,相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能夠實現。
無論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制度建設都是基礎抓手,而在國際國內社會變革中,以制度為引領的變革和變革中的制度保障是問題的基本點。變革當中的制度引領要達到怎樣的目的?就是要用更有效的制度來解決當前制度的短板,從而擴大制度的供給并獲得潛在的收益。
我們應當建立起自己的制度自信,要實現制度引領,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因此,法治建設是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整體為框架的,我們首先應該建設互相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法治建設、國家治理能力都是題中應有之意。
宣講家網:法治建設是隨著國家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它最終要適應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
李曉安:是的。
責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