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 | 劉建平:一幅畫
畬族文化中心位于茶崗村的制高點,一樓轉角處,支著畫架,欄桿上,擺放著畫筆顏料,來自臺灣的畫家,身姿舒展,握筆空靈,神情專注。
霞浦是畬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明清時期從福安、羅源和浙江南部遷徙入境,在此繁衍生息。主要姓氏以藍、雷、鐘為主。從畬族源流史來看,盤姓多居于臺灣。兩岸一家親,臺灣畫家受邀前來畬村寫生畫畫,既是續(xù)源,也是傳承。
眼前的景色被搬進畫里。遠山空蒙,近巒起伏,坡上有樹,郁郁蔥蔥,壟上有茶,青翠欲滴,畫中央,是黃褐色的歌臺。歌臺是茶崗村為了舉辦三月三畬族風情節(jié),臨時搭建的。畬歌、畬舞、畬族盤柴槌在歌臺上對唱、起舞、表演,這些活著的畬族藝術,每一幕,都是一幅畫。但作為一幅全景畫,不能事無巨細,有些細節(jié)突顯出來,更多的細節(jié)退而居其次,甚或要隱沒其中。畫家頗顯無奈,搖了搖頭,做了藝術處理,把歌臺濃縮成一個靜態(tài)的標識。其實,即使把所有的畬族元素雜糅進畫里,真實的影像,也遠比一幅畫來得空闊、疏朗、生動。
茶崗的歲月變遷,一幅畫里畫不出。時間的褶皺里,藏著太多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是畫無法呈現(xiàn)的。茶崗原來叫做草崗,從名字的流變中,可以想象當時的秋風蕭瑟、遍野荒草。新中國成立后,畬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擁有了自己的土地,用勤勞的雙手,對舊茶園進行了改造,又開墾出新的茶園,長滿野草的山崗從此披上新綠,茶崗也名副其實。
盛裝出行的畬家人,一幅畫里畫不完。傳統(tǒng)的畬族服飾,顏色以青或藍為主,布料簡單,繁雜處在于紋飾,樣式男女有別,還因地域的不同,分為東路和西路兩種。服飾與首飾相互搭配,首飾不鑲金不嵌玉,只選純銀,在銀質上下足功夫,頭飾、耳飾、手飾、腳飾,還有項圈、肚兜鏈,林林總總,各盡其巧。圖案更是五花八門,萬物可攬,既有形而下的花草器物,也有形而上的線條云紋。
一幅畫,畫不出紛紜繁瑣的婚嫁儀俗。畬族婚俗“俗不離歌”,以畬歌為基調,把歌融入相戀相愛迎親嫁娶,仿佛學不會唱歌,就不會戀愛,就無法談婚論嫁。媒人說媒,出門迎娶,都以歌代言。臨嫁前,媒人到女方家,對細節(jié)做最后敲定,也是用歌,你會歌,我答唱,讓談籌碼、決輸贏的緊張氣氛充滿著喜樂的煙火氣。每一位畬族女子的出嫁,就是一場歌會,拜祖宗,入洞房,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歌。洞房外,仍然歌聲不斷,那是專屬于未婚青年的賽歌會。
一幅畫,畫不了有形無形的畬醫(yī)畬藥。久居山澤的畬家人,出山不易求醫(yī)難。為防病治療,就地取材,在長期的探索實踐中,形成了畬族獨特的中醫(yī)療法。所謂“畬醫(yī)一根針,畬藥一把草”,就是藥材取之于天然,藤、草、木本植物皆可入藥,輔之以針灸、拔罐、刮痧等傳統(tǒng)技法,在??茖2∩闲纬闪水屷t(yī)獨有的治療偏方。畬醫(yī)畬藥與自然相諧,有著樸素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以人體為容器,通過望聞問切,找到病變的表征;以草藥為滋養(yǎng),藥水口服,抵達五臟六腑的病灶;以針灸為技藝,運用輕挑、重刺、擠血、抓筋、推拿、按摩等手法,讓針藥一體,由外向內,循環(huán)調理,達到祛病的療效。畬醫(yī)畬藥并不神秘,也談不上博大精深,卻有著相通的醫(yī)理。
畬族的歲時節(jié)俗,與傳統(tǒng)節(jié)日相比,有的是獨屬的,如夏至后第一個辰日的“封龍節(jié)”、農(nóng)歷二月二的“種竹節(jié)”、農(nóng)歷三月三的“上巳節(jié)”;有的是重合的,如春節(jié)、元宵、端午、立冬等。即使同樣的節(jié)日,畬族人民也賦予了不同的形式與內容,例如立春祭春、清明農(nóng)耕節(jié)、七月半秋獵,重陽節(jié)歌會。仿佛一幅畫的畫外音,畬族的節(jié)慶在時間的嬗遞中依序展開,卻又畫不盡祭祀的追思緬懷,季節(jié)的春耕秋狩,農(nóng)事的夏忙冬藏。畬族的節(jié)日里,還有流水席的習俗,在長街上擺上長桌,每家每戶燒得拿手菜端上桌,圍坐一起,共敘桑麻。這份熱鬧,我想,畫起來,也費勁。
畬族風情,猶如一卷長軸,不知盡頭在何處。一幅畫,只是某個鮮活的瞬間,卻為我們走進畬鄉(xiāng)、了解畬族人民打開了一扇窗、一道門。
來源:閩東日報 劉建平
編輯:淑琴
審核:林翠慧 周邦在
責任編輯:陳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