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之光 | 黃錦萍:北路戲,珍稀才珍貴
| 黃錦萍/文 王志凌 /圖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一城一味,一山一水,一花一樹,一唱一和。煮一壺茶,聽古廊橋故事;翻一本書,讀馮夢龍傳奇;看一出戲,北路戲遺響。北路戲貴在珍稀。福建是藝術界公認的戲劇大省,梨園戲、莆仙戲、閩劇、高甲戲、歌仔戲(薌?。?、潮劇,六大劇種爭奇斗艷,華麗登場,而藏在深山里的小劇種,就像一棵卑微的小草,夾縫中求生存,能活下來的都成了珍貴的戲曲遺產。北路戲就屬于這樣“遺產”級的珍稀劇種,1959年被發(fā)現,2006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閩東第一個國寶級文化遺產。
據明馮夢龍《壽寧待志》記載,崇禎年間(1628一1644年),壽寧民間已有戲曲班社活動。清道光、咸豐年間(1821一1861年),閩東、國北地區(qū)已出現不少亂彈戲班,著名的有“新長春”“新品?!薄靶录椤钡劝?,經常往來于粵、、浙一帶演出。曾流行于閩北、閩中及閩東等地的北路戲,走過了三百多年的歷程,進入福建后滋生出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戲班,以北路班最為強盛,當各路戲班相繼解散,北路班仍頑強地堅持著,活躍在閩東北一帶,北路戲由此而得名。北路戲貴在“亂彈”。亂彈是一種與昆曲相對應的戲曲聲腔,在清代劇壇盛行一時。亂彈傳入福建后,催生了一批亂彈劇種,保留了清代亂彈時期的藝術特征,壽寧北路戲就是其中的代表。道白唱詞都用普通話,被稱為“土京劇”,唱腔以西秦腔和吹腔為主,在長期流行中,吸收了亂彈、徽調、漢調音樂,形成了一個多聲腔的傳統(tǒng)戲曲小劇種。唱腔除極少數高腔曲牌體特征外,大多屬板腔體,曲調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歡快,行腔流暢,帶有敘事性。在數百年的演出中,無論什么行當,都以手、眼、身、法、步等肢體語言,塑造人物性格,揭示心理活動,推動劇情進展,這種對形體動作的強化,人物內心的外化,與唱腔相得益彰,形成且歌且舞、文武兼?zhèn)涞谋硌菪问?,凸顯了劇種魅力。北路戲進入興盛時期,屏南、福安等地的平講班也改唱亂彈,故民間有“平講假亂彈,琴簫亂對彈”的諺語。據1957年調查,鼎盛時北路戲共有100多個傳統(tǒng)劇目。
北路戲貴在守正創(chuàng)新。守正,去蕪存菁將傳統(tǒng)文化傳承好,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將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好,努力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繼承。北路人守住一方土,演好一出戲。除了代代傳承的傳統(tǒng)劇目,如《燙火碗》《劈山救母》《奇雙會》《鐵沙弓》《鐵蓮花》《翠衣緣》外,還演好代表性劇目,如《探陰山》《對珠環(huán)》《紙馬記》《鳳嬌與李旦》等。我們到壽寧當晚,應邀觀看新編北路戲音樂劇《下黨故事》。下黨鄉(xiāng)我去采風過兩次,是鄉(xiāng)村振興的典型樣板。20世紀80年代,下黨鄉(xiāng)的貧困狀況難以置信,都改革開放了,還過著近乎原始的生活,全省唯一的“五無”鄉(xiāng):無公路、無自來水、無照明電、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采訪時我印象深刻的還有當地村民的“三怕”:一怕生病,生病了來不及上醫(yī)院會死人;二怕挑化肥,化肥太重,挑不回山溝溝;三怕養(yǎng)大豬,豬養(yǎng)太大運不到縣城去賣?!叭隆睔w根結底就是因為沒有路。聽這些掉進貧窟窿的“苦”,感覺與我們生活在不一個時代。新編北路戲音樂劇《下黨故事》演得很寫實,以新聞視覺,將下黨鄉(xiāng)曾經的貧困、迷惘、困惑、無助,活生生地展示在觀眾面前,繼而在黨的關心扶持下,與命運抗爭,與災害搏斗,以“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沖勁,把“五無鄉(xiāng)鎮(zhèn)”建設成美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xiāng)村振興之路。40分鐘的演出很緊湊,一堂生動的黨史教育課,以北路戲音樂劇的形式呈現,有溫度,接地氣,帶著泥土香。
演出前我到后臺去看了看,邊幕旁堆滿了各種演出道具,大多是田間地頭常用的農具。年輕演員居多,好幾個“00后”小學員。我問幾個長得很清秀的男孩:你們喜歡演北路戲嗎?他們都說喜歡,現在找工作也不易,全額撥款的劇團,考試通過了才能被劇團招收,我們都在努力練習基本功,爭取被錄用為正式演員。北路戲后繼有人了,現任北路戲傳承中心主任吳衛(wèi)平告訴我,2009至2010年,30多名學員進人壽寧職專學習北路戲表演、這是時隔30年后,北路戲劇團招收新學員。2012年,學員們陸續(xù)從職專畢業(yè),進入北路戲劇團,北路戲因此枯木逢春,再顯生機。2014年,壽寧縣實驗小學“北路戲進校園”,邀請北路戲傳承保護中心演員悉心指導,特聘福建省閩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陳建軍、福建省京劇院教師陳秀瑩手把手傳授,同時在校內外開設北路戲興趣班、北路戲社團,培養(yǎng)學生對北路戲的興趣,進行基本功訓練,組織學生觀看北路戲專場演出。經過5年多的培育,如今北路戲已經植入孩子們的心田,孩子們以演北路戲為自豪。2018年“六一”期間,該校與北路戲保護傳承中心聯合舉辦第21屆校園藝術節(jié)暨北路戲進校園專場演出,孩子們與北路戲演員們一起演出了《錢塘縣》等多場北路折子戲,為2000多名師生及家長獻演,通過網絡直播獲得8000多萬點擊量。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繆清奇對北路戲的酷愛與堅守,成為傳承北路戲的“領頭羊”。我說想看原汁原味的北路戲,繆清奇認真地做了準備,穿上戲服,戴上頭套,掛上長須,為我表演了一段北路戲代表作《齊王哭將·奔訪》??娗迤姘缪莸氖琴t相參平仲,老生戲,不僅要把握機智、沉穩(wěn)、千練和忠君愛國的人物性格,還要唱好大段唱腔。為演好賢相晏平仲不顧年老力衰,艱難爬山越嶺、心急如焚地尋賢救國的心情,表演者繆清奇用了順步、趨步、顏步、抖手、甩髯、吊毛等程式化表演和高難度技巧,一招一式,一絲不茍。雖然只為我一個人演出,但繆清奇的表演絕不含糊,仿佛臺下坐滿了觀眾,繆清奇是想把最正宗的北路戲演給我看,讓我體味珍稀劇種的精髓。這段折子戲曾入選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福建地方戲經典折子晉京展演”。
時光白駒過隙,經典大浪淘沙。讓北路人津津樂道的還有兩臺載入史冊的現代戲。北路現代戲《張高謙》,根據壽寧縣大韓村少年張高謙烈士事跡創(chuàng)作,講述小學生張高謙1961年為保護集體羊群與盜竊分子陳先鳳英勇搏斗而光榮犧牲的故事。1964年,《張高謙》參加福建省第三屆戲曲現代戲會演,專家給予較高的評價:北路戲《張高謙》塑造了張高謙熱愛國家,熱愛集體,勤奮好學,有階級覺悟的紅色少年英雄形象,是一個比較優(yōu)秀的劇目,富有深刻的教育意義。1965年,該劇分別被閩劇和京劇移植,易名《紅色少年》,參加華東區(qū)戲曲觀摩會演和華東區(qū)京劇現代戲觀摩會演。京劇本1965年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將劇本收入《華東戲劇叢刊》?!读魍鰟F的孩子們》創(chuàng)作于1986年,講述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支由小孩子組成的“流亡劇團”一路步行演出進行抗日宣傳,最后抵達延安的故事。該劇1987年赴省城演出,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45周年和慶?!傲弧眹H兒童節(jié)。1991年,該劇被改編成越劇《孩子劇團》,由福鼎縣越劇團演出,并參加福建省現代戲調演;1992年參加全國兒童戲劇調演(錄像),獲劇目一等獎。堅守就是最好的傳承與保護。北路戲傳承中心主任吳衛(wèi)平說,劇種是否存活,關鍵在于能不能常年堅持演出。北路人心中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不管有多大困難,只要夜幕降臨,只要大幕拉開,北路戲一直都在,壽寧故事一直在舞臺上講述。接下來我們要把壽寧的紅色文化、馮夢龍的廉政文化編成北路戲,呈現在舞臺上。馮夢龍在擔任壽寧知縣期間,本著“一念為民之心”不僅留下了《壽寧待志》,還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斷案奇聞,這些故事有很強的戲劇性,編起來一定好看。因為珍稀,所以珍貴;因為熱愛,所以堅守;因為傳統(tǒng),所以繼承;因為情懷,所以難以割舍。
來源:壽寧文藝
編輯:陳娥
審核:劉寧芬 林珺
責任編輯: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