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丨木筆:我的母親
和大多數(shù)母親一樣,我的母親是個普普通通農(nóng)家人,一個我思念的親人。
有位詩人這樣寫立春的葉子,“在人間,任何一片葉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母親。”立春后,所有的葉子齊刷刷地伸頭張望原初的出處。我就像一片葉子,不同的是我這樣時刻張望與尋找,已經(jīng)27年了。
母親生于民國十四年(1925年),1995年患病去世。母親出生在閩東寧德西鄉(xiāng)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她一生經(jīng)歷無數(shù)坎坷。母親的幼年雖然已經(jīng)處于中華民國,但改朝換代的面貌在這窮鄉(xiāng)僻壤不大明顯,舊的遺風(fēng)還保留著,特別是纏腳這個摧殘肢體的陋習(xí)。舊時的家庭為了讓女孩子“體面”嫁出去,孩子四五歲腳就被家里大人用纏腳布綁成錐尖狀,拇指后面的四個腳趾頭內(nèi)曲往腳底壓迫,隨著年齡的成長,就塑造了一副玲瓏小腳了。母親很叛逆,乘著家里大人下地或者自己出門做事情,她就偷偷解開纏腳布,雖然沒少挨大人的責(zé)罵,總算保留了一雙好腳。
母親14歲就作為“大媳婦”嫁到鄰村周家,周家是一個勤勞的大家庭,一共有四個孩子,母親嫁給老二當(dāng)媳婦。那時的農(nóng)家人起早貪黑干活,一家十幾口人,需要早早起來做飯。大伯的妻子早年病逝,做早飯的活就落在年僅十四歲的母親身上。母親個子小,據(jù)她在世時回憶,她手夠不著灶臺,大伯用一條凳子墊著讓母親站在灶臺邊做飯。母親的力氣不足以提起一笊籬飯就喊大伯來幫忙。也是在這期間,母親有了另一個稱謂。
大伯母去世留下一個七歲的女兒,由于沒有母親的照顧,缺少營養(yǎng),瘦骨嶙峋,大伯沒辦法照顧她,決定把女兒送人撫養(yǎng),這樣可能還有一條活路。但在這重男輕女的年代,好多人看生出來的是女孩就拋溺,誰會去收養(yǎng)一個羸弱的女孩子呢?大伯和我母親商量,我母親也無可奈何,畢竟自己也是孩子,而且還沒有生育。一天,大伯帶回來一個男人,這個男人一副塔拉像,流著鼻涕,說是來看看孩子。母親知道那人懶惰成性鄰近村莊人都知道。母親心想大伯女兒體質(zhì)這么差,如果送給這樣人家豈不是更糟糕。母親就和大伯說,孩子就給我吧。當(dāng)晚,母親就煮碗面條算是過門儀式,大伯的女兒成為我的大姐。母親從此締造了一個稱呼,就是后來被大姐的一大幫兒子和媳婦們敬稱為“嬸婆”。
母親經(jīng)歷舊中國的苦難,也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但母親歸根到底是一個鄉(xiāng)下貧苦的百姓,淳樸的農(nóng)家人。和睦相處、友善待人就是長在她骨子里的根,無論這種根是苦是甜,她都愿意在心里成長。
母親是一個有個性和主見的家庭主婦,這在同一時期的女性身上可能相對凸顯,特別是母親讀過半年的私塾,也能讀《人之初》這類啟蒙書并敬畏孔子為圣人。母親還會用特殊的記法和文字記賬,條目清楚,于是在1950年,剛解放后的寧德開展第一次土地改革,母親就被選入土改隊工作,在當(dāng)年南下的“長江支隊”姬志立領(lǐng)導(dǎo)下開展工作。母親看著一些平日里待人不錯的地主鄉(xiāng)紳被批斗鎮(zhèn)壓心存憐憫,特別是把他們的財產(chǎn)和生活用具充公分配時,母親想到自己在困難時還受過他們周濟,晚上就偷偷把分到的農(nóng)具還回去了,這些事被人舉報,母親因此多次被組織批評,要求到當(dāng)時設(shè)在石后小嶺村鄉(xiāng)政府檢討,母親往返在山路上很是辛苦,就借口大哥懷孕的事辭職了。第二次土地改革,由于母親群眾基礎(chǔ)好,工作隊又選上母親參加,但母親軟口子秉性一直不變,成績不夠突出還屢挨批評,這回母親徹底知道自己的心根,回家?guī)Ш⒆恿恕?/p>
母親是個苦命人,舊時期雖然家庭清苦,但還有暖鍋暖灶。1960年那場大饑荒對于母親是悲涼的。母親的第一個丈夫在寧德建造東湖塘圍塘建壩時餓死了,留下九歲大哥,七歲二哥,五歲二姐,依靠母親一個寡婦對抗饑饉,其艱難可想而知。選擇我的父親,作為母親的第二任丈夫也是迫于無奈,更是生存的希望。我的父親和母親結(jié)合后又生下三姐、三哥、我和妹妹,這個家庭除了人氣更加興旺外,生活更是艱苦。父親很勤勞,但父親的曾祖因為和村里人打官司,變賣了所有的土地,官司沒有打贏,卻把自己身份調(diào)整為佃農(nóng),父親從記事起就和爺爺一直給地主做佃戶。父親的努力,在那時單一的生產(chǎn)勞動模式下,往往家里的糧食一年都差六個月,特別是生產(chǎn)隊集體作業(yè),按勞動力一年積分分配,我們家都是最后分到糧食,也是村里分到最少和最差的。父親在沒有糧食情況下,就向隊里申請回銷糧(生產(chǎn)隊完成糧食征購任務(wù)后回?fù)艿募Z食),回銷糧往往是四月份才到,已經(jīng)都發(fā)霉生蛀蟲,母親就把糧食放到太陽下曝曬,蟲子受熱爬出來了,母親叫我們一起撿蟲子?;劁N糧食吃起來不僅滿嘴霉味,還很苦澀。這樣的日子要挨到七月份,種的地瓜可以挖了來接濟。新收的地瓜雖然小,特別清香和甘甜,這緩口氣的時光,對于我們來說多么的美好和企盼。
這困難的日子,農(nóng)村人樸素的想法是,讓孩子早點長大做個幫手。其時,農(nóng)村的孩子很懂事,我們在放學(xué)一回家就放下書包就幫助家里干活了。喂雞,喂鴨,挑水這每天大人們早就安排了不算事,農(nóng)忙季節(jié)打打揚,收收場每個孩子都有參與。大家緊盯著的是生產(chǎn)隊那幾群耕牛,孩子只要有十四五歲就可以領(lǐng)一群牛回來放養(yǎng),一年有五百工分,可以分到五六挑糧食,還可以收拾一些牛糞做肥料。這放牛交接班的事一般放在大年三十晚上,由于想要放牛的有很多戶,牛群不夠分配,大家就進行抽簽。看著我們家這么辛苦,好心人開導(dǎo)說,你家那么多孩子去讀書,為什么不找一個去放牛,多掙幾個工分,年底好分紅,多分點糧食日子也好過些。二哥擠入人群終于抽中了一個,興沖沖地跑回來告訴母親,母親卻拉下臉立馬讓二哥辭了,村里人都說母親沒眼光。
其時,母親除了放牛這件事她做主,沒得商量外,其余事情都很民主。那時,我們的生活雖然清苦,可也有我們歡樂的時光。母親言語不多但很忌口,特別是臟話和粗話從來沒有在她嘴里出來,自然也不會讓我們說。母親一生都沒有和鄰里爭吵紅過臉,遠(yuǎn)親近鄰都很尊重她。母親記性很好,她給我們講好多好多民間故事,她講的故事條理清晰,人物名稱一清二楚。母親會用故事來教育我們做人做事。比如,她希望我們珍惜糧食,就講一個關(guān)于富家婆看到飯粒掉在地上用銀簪夾起得到糧神的回報,一群金銀精靈來投靠讓富婆家大業(yè)大。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我們和我們下一代人都很節(jié)儉并敬畏糧食。
三哥考取大學(xué)填報志愿時,征求還在勞動的父母親,他們建議報農(nóng)業(yè),說農(nóng)家人還是干本行好,后來被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xué)提前批錄取,按照家里人意愿成為農(nóng)業(yè)專家。這一點母親是贊賞的,每一次三哥寄回來的書信她都帶著老花鏡一字一字閱讀,并且自己一字一句寫回信,不懂的字就問我。我拿著寧德師范學(xué)校錄取通知書回家,母親說教書好;父親由于經(jīng)歷過一些運動,也說什么時代都需要教師啊。他們唯獨沒有提到教師的清貧,可能一輩子就是清貧過來的,沒有想太多,或者已經(jīng)想了很多。
母親得不治之癥,她臨終念叨著:“我這一輩子一直心懷好生之德,不輕易殺生,也不讓你們殘害生靈,蒼天怎么沒有回報?!钡拇_,母親得到的回報很少,身患疾病我們欲哭無淚卻無能為力,沒有讓母親安享晚年。而且母親臨終前三哥還在海外讀博,沒能陪她走最后一程,甚是遺憾?!墩撜Z》說:“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三哥正在既定的人生目標(biāo)努力拼搏,作為一個農(nóng)村孩子孤身一人在海外打拼,其艱辛母親一定會理解并寬宥吧!
作家史鐵生說:“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边@是死亡和痛苦的另一面禪解。母親,你來到世間僅僅走完不快不慢的七十二個春秋,對于我們來說是那樣匆忙和著急。你的離去讓故鄉(xiāng)在我眼里逐漸干涸,從此人間產(chǎn)生了多少思念和痛苦,也讓我的身份從此改變,多了對清明和節(jié)日的關(guān)注,以及那九千八百多個日夜的無眠。如今您的兒子孫子相繼成家立業(yè),一切好起來了,您卻走遠(yuǎn)了。但我相信人世間那母子連心不是傳說,我在冥冥之中,仿佛看到你的微笑和溫暖的目光。我們的時代變好了,你所在的天國也該與時俱進吧,隔著碧海青天我們都活得好好!
2022年5月8日于蕉城
來源:通仙橋 木筆 圖/文
編輯:林宇煌
責(zé)任編輯:林宇煌